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今天这篇文章作者52609 (能看懂这个笔名的,欢迎给我们投稿爆料哈) 是一个特殊的人。她超能干 - 我当时颤颤微微作项目经理的时候她是项目上的干将,没有她我们当时肯定做死,以至于后来她是如此抢手,找她上项目要排长队。她又超接地气 - 这是不是俺们山东姑娘的美德啊,顺便把自己也夸了,挖哈哈。最不容易的是,她又超有智慧,今天这篇文章你读完就明白了,我自己至少是被她的三个问题问倒了…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 离开咨询的日子
作者:52609
首先要向读者们交代,本文作者是诺主奴隶社会约稿的各作者中最不女神 (难道自称屌丝?) 的一个,权作多日不见诺主,上交思想汇报一篇,与君共勉。
尽管母校复旦以培养「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而自豪,回首自己的成长,却是很大程度上在用「随大流而实用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决定。其我对哲学理论上的「实用主义」所知寥寥,「无用主义」更是杜撰来做对比的产物,不过想借此对比,讲些自己成长途中的小故事,说说其中的思考。
在「无用」和「实用」之间的挣扎和纠结, 曾经一度为我定义着「多好才是足够好」、「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和「下一步做什么」。
多好才是足够好?
实用主义的种子大约是伟大的应试教育为我种下的。作为一个在小学中学各种微信群中被昵称为学霸的人,我对应试教育并没有那么多的怨言 —— 事实上,三不五时地我还常担心这条年轻人们的上升通道被阻断。应试教育并没有使得我课业负担过重或是死读书,但是却使我从小对「多好才是足够好」有了非常狭窄和浅薄的定义:分数和名次摆在那儿呢,绩优生哪里需要担心自己还不够好,鲜花掌声都随着「知其然」来了,谁去挂念「知其所以然」呢。所以虽然一路顺利地拿到各种荣誉和认可,却从来不敢也不能妄称自己是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对任何事情都没养成钻研到底的习惯,好奇心也似乎早早被功利心取代 。
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指导下,有不少经历被我当成一次考试来对待,并以是否通过来作为判断是否足够好的标准,因此才有考过CFA就忘了好多分析该怎么做、拿了驾照好久还开不好车、做了多年的咨询顾问却没有行业知识的积累… 不仅「浪费」了这些原本可以很丰富的学习经历,而且理所当然的吃到了苦头。然后开始很认真地问自己,多好才是足够好?
一个无用主义者大约可以用更广阔的胸怀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好」是一个没有底的事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更何况评估的标准往往大可商榷。所以趁早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比较要紧,这样才能确立下来无用主义者私人定制的「足够好」的标准。比如我有一个女朋友,不管「玩儿」什么东西,都会从玩票级别升级到准专业级别,从喜欢烹饪到出了几本美食书;从喜欢拍照到成了个朋友圈里可信赖的摄影师 —— 她让我认识到,对「足够好」的追求可以是自己定义、而又没有止境的。还有一个男朋友,此君乃是「乐为人师」的践行者,同样一件事情 (哪怕是倒车入库的最优方法),他总会琢磨其间的科学原理,并总结出各种像模像样的经验攻略教会其他人 —— 他让我认识到,知其所以然才能传道授业,而能否在一件事情上传道授业也通常是检验是否「足够好」的一个实践标准。
激励着我去理解如何定义「多好才是足够好」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做了母亲,深感在指导另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的过程中责任重大。我这个新晋无用主义者在将来小孩儿的教育问题上,可能有很极端的两种反应:如果评估机制很符合我的「审美」观,那为什么不能做到足够好?而如果评估机制还像20年前那样无聊,我只能说成绩名次都随便吧,真实水平咱自己掂量… 这么想想对父母的要求还真高。而对自己,路还长着呢, 慢慢找补吧。
为什么要改变自己
这个问题是关于人的性格。翻看以前的笔记随笔,督促自己做这样那样的改变的文字比比皆是,自己在听别人给的反馈时,也更听得进「需要提高的地方」。人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对实用主义者来说,那是因为成功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或者说至少是最高效的范式。记得在咨询公司的时候,大家热衷于一种叫做MBTI的性格分析,并发现绝大多数做到合伙人级别的人都是某一两种性格特质的人,小朋友很容易对着这种范式,琢磨重塑一个自我的可能性。我自认是个内向敏感型人,有段时间就中邪了觉得需要开发自己社交能力的一面,逼着自己去参加根本不想参加的聚会,结果呢?累死了。其实对内向敏感型人来说,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大约抑郁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还哪有什么闲情逸致谈成功。
一个无用主义者对自己的性格大约会宽容很多 —— 自己是第一位的,何必让「成功」(我猜无用主义者的词典中成功应该是个外来语吧) 扭曲了自己?在如何对待自己、改变自己这件事情上,我发现心底的「安全感」很重要。有些人的安全感大约与生俱来就比别人高,比如有两个小伙伴,在各种高大上的咨询投资公司浸淫多年,但依然过着其固有的特别接地气儿的生活,关键人家也丝毫不焦虑要改变自己。而对于「安全感」没有那么强的人,要对自己宽容就需要一点儿修炼了。我的体会是,不如索性先「认输」,接受自己的这些对成功而言的不完美带给自己的所谓负分项,然后更加放松地去看待自己的可能性,认识自己实际面对的局限,从而接纳自己。这么说有点儿绕口,一个类比的例子是,家里长辈前段时间疑似某病症,紧张得不得了,父亲说「不知道是否有病的时候最担心害怕,真的确定了是什么也就没什么怕的了,有啥治啥呗」。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性格类型的「病人」,如果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性格对你的「危害」就是可知可控的,从而徒增好多安全感,而可以轻松地接纳自己了。
当然了,若不是为了「成功」这种事情,无用主义者应该还是愿意为了爱情或者人类幸福,甚至其他「无厘头」的原因而改变自己的吧 :)
下一步做什么
在伟大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Shawshank’s Redemption》中有这么一句台词「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我想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忙着鲜活地生活,或者忙着走向死亡。) 作者常常会需要考虑:下一步/下一个职位/下一个东家/… 做什么呢?这部分的实用主义基因来自于第一份工作咨询公司的培训,两到三年一级的职业台阶完整规划了每个人的发展路径,「升职或者离开」的机制使得每人脑子里都有个小闹钟在滴答滴答。对世界的认识是,人永远要为将来在规划,踏好今天的每一步,为预期中的下一步做准备。
离开咨询公司后,我常常感到不适应的一点就是看不到清晰的将来,不知道怎么使力为将来做积累。不少咨询公司跳槽去企业的同事们可能一开始都会做一些战略、总助、项目之类的听上去有些「务虚」的工作,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在刚开始新工作的一段时间里很焦急地想确定自己什么时候、如何转去哪一个「职能」部门。这里头固然有技术层面上的讨论 (公司的组织架构啊、行业特点、等等),可是,从心态上,这种急迫感不见得能帮到你。新近我常问自己的是,当你的每一步都只是为了给下一步做铺垫,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最优化将来,那么,最终的下一步和最终的将来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的「告别人世」吗?何必 get so busy dying?
而无用主义者是活在当下的代表,每件事情都不必是有用的,但每件事情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做每件事情,我希望我享受其中的过程,这种忙碌指向哪里?「大体 (方向) 则有、具体 (路径) 则无」,因此也或许不再那么关心,因为咱忙着 get busy living 呢。
总结,在离开学校、离开咨询公司这两个象牙塔后从「实用主义」向「无用主义」的成长中,
首先,不要满足于或受限于外界定义的「足够好」标准,多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审美、定义自己的标准、让实践去检验它;
其次,不要担心自己不符合成功所要求的性格类型,宽容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再次,对未来的规划,本着「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原则,专注当下,享受其中的过程。
前两天和一个同事聊天,大家刚一起完成一个比较复杂困难的项目,同事评价说:52609是一个「聪明而又厚道」的人 —— 看来在「实用主义」阶段没有太跑偏,下一个「无用主义」 阶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而又有趣」的人吧!
题图:雾霾中的富春江 - 来自作者。
欢迎大家关注奴隶社会!这里都是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人,和不正经不鸡汤的原创文字。诺主为某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华奴在挨踢界混迹多年,身经百战,伤痕累累。俩人有仨娃, 内心皆文青屌丝,执迷于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不枉此生。
转发此文,就有机会和诺主华奴一对一聊天交朋友,了解详情请回复「抽奖」。
关注我们的四种方式:
1、点击文章标题下面的「奴隶社会」。
2、点击文章右上角三个点的按钮,里面点击「查看公众号」。
3、搜索「奴隶社会」(nulishehui)。
4、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奴隶社会,不端不装不正经不鸡汤